智能建筑的发展,也带动了建筑设备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制冷机组、电梯、变配电、照明等系统与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为智能建筑功能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相关行业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智能建筑及其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得以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绝非个人意志所及,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固有优势,尤其是巨大的经济效益,使之充满活力,方兴未艾,并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高技术产业之一。
智能建筑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将由2012年的4.27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0.4亿美元,为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所呈现的将是亚洲新建建筑市场快速发展的景象,同时带动了智能建筑的迅猛发展。
到2030年,亚洲的能耗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5%,其中建筑将是用电大户。亚洲的城市化高速发展进程将通过智能建筑的发展来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亚洲,智能建筑的概念包括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该地区有很多关于绿色和智能建筑关键的评估标准。
在亚洲很多国家,智能城市实现了一种可持续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智能城市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也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绿色和低碳城市,诠释了不同的绿色元素。
在日本和韩国分别有Fujisawa和SongdoIDB两座智能城市。中国有36座智能城市正在建设。到2050年,新加坡将成为智能国家,马拉西亚的Iskanda已经成为其旗舰智能城市。德里、孟买工业带将成为未来印度的智能城市。中国正投资2500亿人民币将天津建设成低碳示范城市。
智能城市为通信信息技术、软件、电子硬件产品和低碳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目前,通信信息技术和软件企业正在智能城市市场中不断增长。系统和服务商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并成为独立投资者。除了日本,零能建筑相比较其更高的目标而言,在亚洲很多国家更多的是一个概念。通常,零能建筑是作为各类低碳技术应用的示范。
在发展中国家,智能电网的关键在于对现有电网基础设施的升级,而在发达国家,则是与电网通信系统有关。对于中国和印度来说,为应对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对电网进行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不同的国家正处于不同的智能电网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承诺投资1500亿美元对电网进行升级。很多其他的亚洲国家也在投资智能电网的发展。亚洲国家的电力市场仍旧是国有的、垄断的,除了澳大利亚完全放开了管制。在发展中国家,一般通过手动需求管理(DSM)来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自动管理反映(AutoDM)在亚洲处于起步阶段,但现有的DSM市场已经为未来AutoDM的发展提供了商业机会。
智能建筑项目未来发展方向
(一)智能电网与智能建筑逐步融合,朝着绿色节能方向发展
从国外发展历程和经验来看,智能电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是趋势和潮流,核心在于提供更节能的建筑,既有利于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更在于给用户切实的节能体验,享受节能带来的实在的差别电价、减少电费支出,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智能建筑得以全方面市场推广的核心所在。
(二)智能建筑由商业建筑逐步延伸至社会公共建筑和住宅
美国以智能建筑为依托实现节能已从商业建筑领域延伸至社会公共建筑MUSH领域。(MUSH主要指市政机构(市政府和州政府)、学校(含大学)、医院等)。
我国则主要集中在商业建筑领域。未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的不断推进,节能范围也将逐步扩张至社会公共建筑领域,目前业内公司业务开始向医院、博览会展等渗透。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不断开发和成熟,如ZigBee,WIFI,无线互联家庭成为可能,成本比有线更低廉,促使智能家居的市场推广掀起新的浪潮。
(三)国产设备研发商延伸产业链,逐步参与到提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
国外行业内主导公司是设备供应商,而提供解决方案以及能源服务的公司则占很小的市场份额。我国由于在设备技术研发上与国外存在差距,目前只是集中在智能设备的集成上,大多数还是采用国外的设备。
随着我国技术逐步实现更大范围的自主创新,像华为、同方、浙江中控,在设备的研发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未来将延伸产业链,切入到具体行业的解决方案中去。目前同方下面的全资子公司同方泰德主营业务即为楼宇自控设备的研发销售和建筑节能专业解决方案。浙江中控和华为也是。
行业主流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未来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强化自身服务提高行业竞争力。
结语
基于通信信息技术(ICT)、能源和低碳技术的方方面面,智能建筑整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智能城市和智能电网。政府、终端用户和建筑业主都是智能、绿色建筑发展的推手。智能建筑在智能城市中不断发展,绿色建筑也将成为亚洲新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