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海德官网
   
工业互联网平台背景下的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
来源: | 作者:zhonghaide | 发布时间: 2018-04-20 | 2759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看看,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的确是难度越来越高的。最初普及的应用只是非实时地发普通的电子邮件,后来从非实时的交换到实时数据交换,从小数据到大数据,从单纯的信息交换到资金产权的交换等等。这里就不展开了。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一定是比较难的。但难在什么地方呢?

理解工业的本质特点:我常说一句话:确定性是工业人追求的目标。工业人追求安全、稳定、可靠。当外行看到技术的性能不断地突破极限(比如高铁越来越快)——其背后是在这种极限条件下解决了安全、稳定、可靠这些问题;而且背后这些工作量极大、难度极高!不理解这个,怎么能叫理解工业呢?有些“砖家”胆子特别大,啥都敢说,就是因为没在现场干过、没干过真正的难事,不了解这个道理。

现代工业系统对可靠稳定要求是非常高的。为什么呢?因为出现一点点的问题就有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大事故、会造成非常大的物质损失。这一点和个人消费品很不一样。举个例子:你花了50块钱买个杯子,如果杯子不好,至多损失50块钱。但是,如果你花50块钱给高铁买了一个零件,导致高铁事故:那损失是多少倍啊?所以,“损失放大”很要命。另外,工业技术的个性化很强、默会知识很多,这些都是普通商务活动没法比的。我们会发现搞工业的人往往比较踏实,有经验的人看起来往往胆小,其实都是环境和背景导致的性格。


工厂里面有一种说法:说的好不叫好,用的好才是好。把这句话翻译:单纯用信息描述工业技术是不够的!人们甚至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只能用实践来证明。所以,即便找到更便宜的,企业一般也不会随意更换供货商:怕出事啊!对互联网来说,这就糟糕了:即便用互联网把信息传过去,人家也不一定敢用。这就是工业特性约束互联网应用的原因。


事实上,工业互联网会把网上的联结对象(如较为封闭的机器)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甚至是动态控制系统(后面有个例子),而不是像淘宝这样松散的、一对一的联系。所谓的系统,就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发生。所以,工业互联网对安全、稳定、可靠、实时性的要求更高。

工业互联网领域很多的事情都与这个道理相关。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说工业互联网姓“工”不姓“网”,工信部信软司安筱鹏副司长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要解决“能力度量问题”。在我看来,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些实践表明,工业互联网不像淘宝这样2C的互联网,就是打不掉中间商!也是工业的特点造成的。


总结一下,工业界技术创新的特点是:先进技术在工业企业中能否应用,往往决定于稳定可靠性问题能否解决。打个比方说:车子能跑得快,往往不是车子性能决定的,而是车况和路况所决定、能够保证安全的速度是多快。大数据、智能制造、互联网的工业特色都能用这个道理解释。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就是:理念先进技术不一定有用、但对安全、稳定、可靠有帮助的技术却往往用处很大。顺便说一句,不展开:这个道理能指导我们创新的方向。


图3


我们现在再来谈一谈对智能的认识。《三体智能革命》中提出了智能的20字箴言:“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这5个要点中最近本的有三个,就是把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过程统一起来。

我们知道,互联网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推手。为什么呢?就是感知和控制资源的能力大大加强了! 管控资源的能力加强,为什么会引发智能制造呢?我的逻辑是:管控的资源多了、问题就变得很复杂了,人忙不过来或者容易出错;这个时候,必须要计算机来代替他人决策——注意,我的逻辑是:必要性增加了,而不是技术可行性改变了。

反之,如果问题简单的话,没必要上这些高大上的概念和系统,企业干“高射炮打蚊子”的事情是不划算的。按照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e)的含义,钢铁行业很早就具备了基本特征。那时候,日本人就对我们说:“100万吨产量的时候,靠人管得过来;600万吨的时候,没有计算机就管不过来了!”所以,智能制造是人们不得不把任务交给计算机来完成的。这个时候才有意思。

注意提醒一下刚才说过的逻辑:问题复杂到人没法干,这是负面问题。智能化相关概念,是解决负面问题的!解决负面问题,才有价值。当然,这些负面问题是企业“自找”的: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让我们的感知和执行能力大大拓展了,能干什么呢?我把它总结成了六个字,就是“协同、共享、重用”。这六个字针对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知识资源,公司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人、设备和数据的资源等等。这六个字,既让问题变得复杂,但另一面是能更有效地创造价值,并实现智能制造快速响应的要求。

这个图上,手和眼睛代表互联网带来的感知和执行能力,而脑袋代表计算机的自动决策。要自动决策、体现智能需要知识。对智能化来说,知识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是关键所在。有人说大数据很重要,我却觉得:外面看是大数据、里面看其实是大知识。下一页会深入展开。

另外说明一下:要实现这个逻辑呢,需要做很多事情,包括ICT技术之外的事情,如物质条件的准备、组织流程改革、商业模式创新、设备更新换代等等。所以,推进智能制造被称为两化的“深度融合”。我甚至认为,真正的智能制造首先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很多企业觉得难,就是这个原因:改变生产关系,关键在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