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海德官网
   
归来仍是“老大哥”——山东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观察
来源: | 作者:中海德 | 发布时间: 2022-04-11 | 2408 次浏览 | 分享到:

40%,产业集聚与集群化发展风驰电掣。2021年产业整治成效充分显现,叠加化工市场十年一遇的景气行情,山东化工行业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营收重返2.5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1.5%;实现利润1650亿元,增长102.7%,均止住下滑势头并实现强劲回升,全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攀升。

从企业个体来说,经过长期的市场淬炼,山东培育出包括万华化学、华鲁恒升、海湾化学、鲁西化工、东岳集团等一批全国化工名企,以及齐鲁化学工业区、东营港经开区、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烟台化学工业园、聊城化工产业园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化工园区。山东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已达到52家,占全国335家化工类上市公司数量的近16%。作为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模范生,山东的优势不仅稳住了,也开始再一次扩大。

种种迹象表明,山东化工行业的触底反弹不是一时的,而是具有相当的持续性。历经逾五年的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山东化工产业已经由内而外浴火重生,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而山东化工产业“安全着陆”的宝贵探索,为下一步真正转换为高质量发展带来契机,为山东持续担当起全国化工产业火车头的重任夯实了基础。

转向“强”的新五年接力

山东是制造业大省,不仅化工产业门类多、规模大,机械、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制造业在国内外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属于传统优势产业。近五年来,以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为主线的产业整治提升一揽子行动,从化工产业的视角,折射出山东针对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整体思路——先以外科手术切除病灶,再以中医理念施以调补、强健体魄,实现体质再造、体能提升。

作为长期观察研究山东化工产业的第三方,我们特别推崇山东围绕制造业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打法。针对全省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甚杂、各种问题交织,而且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很大、整治提升难度甚巨的现状,山东没有选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粗糙短视,也没有先救头燃再走一步看一步的圆滑机变,而是从一开始就确定好了一个高远的目标,设计好一揽子的行动计划,整体协同齐步推动,充分体现了现代经济和产业管理顶层设计的系统工程思维。更难能可贵的是,山东的具体工作思路清晰,政调一以贯之,基本方针甚至不随高层人事调整而游移或变迁,真正体现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战略定力。打造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先进制造业强省,以这个既定目标为参照,至少从近年来全省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实际效果来看,印证了山东的方略与举措是正确的。

化工大省营业收入对比 (单位:万亿元)

什么阶段做什么事、一棒接着一棒接力,随着第一阶段的目标基本完成,旧局既破、新局初立,山东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二步计划接踵而至。20219月,山东出台《“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山东化工产业产值将达到2.65万亿元,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而具体的举措就是,一方面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退出低效产能,按照先进产能置换落后产业的原则,炼油能力300万吨/年及以下未实现炼化一体化的地炼产能要分批整合转移,对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且改造升级无望的低标化工企业,继续保持高压推动关闭淘汰。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端化学品,重点围绕炼化一体化、海洋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乙烯、丙烯、丁烯、苯、甲苯、对二甲苯、氟硅、煤基精细化工品、高端功能化学品等产业链,培育领军企业,建设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到2025年,山东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高地,新材料产业产值在国内率先突破1万亿元。

另外,随着为期五年的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在2022年收官在即,山东对这惊心动魄的五年将如何审视与定论,如何接续开创将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推向深入,值得全行业高度关注与期待。

历史可以映照未来,山东化工产业的传统优势依在,通过前一阶段的整治行动,长期的积弊乱象已从根本上破除,打了一场漂亮的战略决胜的攻坚战。未来五年,针对全省化工业整体上依然存在的“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多而不精”的问题,山东的工作重心无疑必须从“农村”转向“城市”,通过一场一场分类施策的“拔高”运动战,最终实现重点细分产业的强优精目标。

风已鼓、势如虹,山东化工一以贯之、一鼓作气,将新五年的接力赛跑下去,跑出一个佳绩、开创一个佳境,我们理应抱以乐观的预期。

一隅与全局之辩

进入“十三五”时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中端产能、做大高端产能增量,通过转型升级切实转向高质量发展,不惟山东如是选择,亦是全国化工行业的普遍共识与共同行动。

但围绕这一场新赛道转换的竞争,国内化工大省们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山东是通过开展史无前例的产业清理整治行动,打出了“淘汰+巩固+增量”的组合拳,进一步发挥自身规模大、体系全的全产业链优势,基础产业不放弃,高端产业发力做大,从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继续领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全国化工产业。

而长期居全国化工规模第二省的江苏,采取的是“执其两端”策略,一方面大力度淘汰压缩中低端化工产能,一方面着力发展长三角区域先进制造业配套所需的高端化工产业。对产业规模不再持执念,惟强而不惟大,现实的表现就是该省化工产业的规模在持续大幅压缩,未来有可能退出全国化工大省第一阵营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