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德国的技术,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这是双方围绕工业4.0合作的基础”,蔡洪平指出,他认为弱技术的中国可以强市场的姿态出现在世界工业4.0的版图上。
以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机器人为例,数据显示号称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的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占据了中国机器人产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广州数控、新松等中国的四大机器人厂商,仅占据本土5%的市场份额,并且核心部件减速器几乎依赖进口。
然而,中国在2014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于3月宣布这一消息,并预计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量将达到35000台,占全球总量的20%,居全球之首。未来十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还将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
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环境、资源等成本水涨船高,不少在华投资的低端制造业外企迁往价格洼地的东南亚,但是主打高端装备的国际巨头们则在华加大投资力度。
2013年9月,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正式投产,这是继德国安贝格、美国凤凰城以后的第三个全球工业自动化产品研发中心。2011年至2013年,博世集团在华投资总额超百亿元,并已在江苏设立工业4.0实验基地。
与此同时,走进德国的中资企业数量也在攀升,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副总裁汪如顺告诉网易财经:“截至去年年底,仅德国西部的一个北威州,中国企业数量已达到800多家,其中包括华为、三一重工等等”。
在姚维兵看来,坐拥世界第一大市场的中国,在世界工业4.0版图上不可或缺,“它们(制造业巨头)都来中国找‘饭碗’、求发展,怎么可能不带中国玩(工业4.0)呢?”
但是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如何借助强市场的优势扭转弱技术的局面?
并购可助力国内工业升级 专家建议发挥资本优势
目前,“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已经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预计将于近期对外宣布。值得一提是,这个计划虽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但是中国制造2025还需处理好2.0普及、3.0补课的问题”,工信部部长苗圩在3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坦言。
既需要补窟窿,又需要拔高的中国制造业,能追赶上工业4.0的脚步吗?蔡洪平的答案是:“这恰恰是这个时代给中国、中华民族最难得的一次机会”,去实现“弯道超车”。
他认为,中国可以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拉动工业,“我们的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反过来拉动工业往上爬,中间形成一个合围,跨越2.0、3.0的差距,特别是有些精密的数控机床,我们模具做不了,可以直接以3D打印实现”。
除此以外,专注于跨境并购的投资银行家王世渝更是认为,中国不仅可以“比别人更快完成工业现代化”,还可能“远远超出德国的工业4.0”,打开这一局面的金钥匙就是“并购”。
王世渝告诉网易财经:“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引擎,不应该像过去一样招商引资,而应该走出去,通过全球并购,中国整合,比别人更快完成工业现代化,历史上美国通过五次并购浪潮巩固了强国地位,中国可以掀起第六次并购浪潮,做到这些,会远远超过德国的工业4.0”。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掀起并购浪潮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基础之上,第一,2014年,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标志着改革开放30余年的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第二,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全面衰退,投资、增长乏力,资产价值大幅贬值,中国有低价买到这些资产以及储备的机会。
站在产业一线的姚维兵也推崇以并购的方式去填补技术的空白,去年10月,他赴德参加了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他了解到德国制造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以家族企业居多,产品非常精致但是容易依赖单一的产品或者单一的客户,导致运营风险集中,“它们都很脆弱,愿意卖,(价格)也很便宜”。
然而,一个巴掌拍不响。蔡洪平在担任德意志银行投资银行部主席期间,曾经组织300多位中国企业主赴德,希望促进中方企业并购一些有先进技术的中小德企,最后无一成功。原因是“除了文化、理念、公司管理架构等隔阂,有一条是比较难听的——对中国人不信任,比如知识产权这块,好东西拿过来,万一保护不了怎么办?德国人卖企业和嫁女儿一样,你能珍惜它的产品、它的员工吗”,蔡洪平反问道。
近年来专注于跨境并购的投资银行家王世渝,深知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艰难。日前,美国强生公司旗下全球领先的心脏和血管医疗设备制造商CORDIS被美国康德乐宣布斥资19.44亿元收购。王世渝痛心疾首地在微信朋友圈说:“2014年最大的遗憾,绝不是因为我们错失了一次赚钱的机会,而是一个最需要被中国人并购的机会,却因为中国企业在价值判断、不熟悉跨境并购方法等因素被弄丢了,很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