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轮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回归有其必然性,但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再工业化’。”丁纯表示。
丁纯进一步分析说,从全球来看,制造业回归趋势是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反应。在危机中,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国家受到了较大冲击,而德国等制造业比重较大的国家所受冲击相对较小。通过这场危机,世界各国都意识到过分依赖虚拟经济是危险的。
“但是,这一轮制造业回归并不是重复原有的东西,而是有一个飞跃,将市场供需通过网络技术连接起来,供需更加紧密,产能的控制、技术的提高、成本的优化,都通过网络黏合在一起,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以及个人消费模式。”丁纯说。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前后的IT技术革命,曾给全球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增长浪潮。这一轮再工业化浪潮,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会否超越上一轮?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无论是工业机器人、3D打印还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都曾被寄于厚望,希望能够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前行的新增长点。但是,现在我们并没有看到明显突破。不过,从整个世界经济的调整来看,这样的突破一定会实现。”丁纯表示,现在主要经济体都在寻找这样的“点”,找到了,各国间的差距就拉开。“工业4.0”正是德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所寻找到的自己所能够突破的“点”。
“这其实是新一轮排位赛,谁都想领跑。”丁纯说。
中国:如何借鉴德国经验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
“中国制造业虽弱于德国,但互联网活力并不差。在这一轮浪潮中,中国应大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实现弯道超车。其实,后来者也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丁纯说。
实际上,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德国“工业4.0”,战略虽有不同,路径也不尽相似,但方向都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其实是殊途同归。在制造业及研发领域拥有比较优势的德国,其推动“工业4.0”过程中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丁纯认为,德国在推动实施“4.0战略”过程中,国家的顶层设计、对产业标准的重视、所采取的开放式体系结构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强化,都很值得中国借鉴。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强调市场主导,政府更多起到激励与导向作用,推动市场去做,而不是政府“做了多少事,投了多少钱”。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在早期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要让战略可持续,并最终有成果,则不能仅仅依赖国家的政策推动,政策更应顺势而为,应营造一种激励机制,让市场之手去主导。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的胡琨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真正的创新不能完全依赖外在推动力。在德国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企业会去主动研发,参与竞争。政府不是以主导者而是以辅助者的角色出现。德国政府提供的是一个方向,提供信息服务,增强政策的透明度,“软”的支持会更多一些。
史世伟则强调科学界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科学界的独立自主是德国工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启示。
中德合作:前景广阔
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期间,中德双方签订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宣布两国将在“工业4.0”方面开展合作。这是中德未来经济合作的新方向,也给德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德国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英飞凌公司,位于德累斯顿的200毫米晶圆工厂已100%实现自动化,完全依靠机器人操作。该公司正在将这一先进技术引入其在中国无锡的工厂。英飞凌(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赖群鑫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英飞凌一直积极关注中国政府的政策和规划。“我们了解到,‘中国制造2025’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农业机械装备等领域。其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半导体在上述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是通过功率半导体高效率地生产,二是通过高性能微控制器进行智能控制,三是通过安全芯片保障智能生产中的数据和信息安全。这些正是英飞凌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重点关注的合作机会。”
对于未来的中德合作,西门子表示,其最关注的,还是中国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怎么利用西门子技术帮助中国企业实现转型。“我们能够看到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中国都以不同形式存在——有些还处在‘工业3.0’的阶段,有些在向‘工业4.0’过渡的历程上已经走到了非常前沿的位置。从西门子的角度来说,我们有范围广泛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能够满足工业化不同阶段的需求。”西门子有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西门子是涵盖范围非常广的合作伙伴,可以和中国伙伴携手实现“工业4.0”愿景。
不过,对未来的中德“工业4.0”领域合作,史世伟提醒说,“我们可以期待技术合作,但不能过度期待别人的成果,不能期待‘搭车’,而仍应强调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