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海德官网
   
机器人智造 从“有”到“好用”
来源: | 作者:zhonghaide | 发布时间: 2018-05-29 | 2349 次浏览 | 分享到:

而瑞松科技正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的佼佼者。瑞松科技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向上游的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工业机器人企业进行采购,再对机器人本体进行系统化集成和高端智能化升级,最后配套给下游的制造业。

视觉技术等高端智能升级行业

无论是上游的机器人企业,还是下游的汽车制造厂,看重的就是瑞松科技的“系统集成”。其中最能体现技术水平的就是专利数,截至2017年9月30日,瑞松科技拥有专利合计248项(含已受理),其中发明专利64项、实用新型专利166项等。

在实际应用端,随着机器人传感及跟踪技术、离线编程与仿真模拟技术、机器视觉技术、过程监控与网络互通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应用,能实现更精准和高效的焊接与装配。以汽车白车身的生产为例,传统工业机器人只能根据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点焊、弧焊等。而引入视觉技术、传感跟踪等技术之后,机器人能识别目标物,并根据其不同位置,进行装配的微调,实现更高精度的装配与焊接。可别小看这种微调,或许只有0.1~0.2毫米,但产品最终品质的高低就取决于此。

自主研发智能机器人

除了立足于系统集成的技术解决方案之外,瑞松科技还进军机器人本体的生产,于2017年推出自主研发了“SCARA机器人”(水平多关节机器人),并不断迭代升级。在瑞松科技广州的研发总部,记者看到了SCARA机器人,外表一点也不科幻,一个方形底座,连接一个弯形的工作臂。工作臂另一端的“手腕”连接一个移动关节和末端执行器。像一只“手指”一样的末端执行器,可在垂直于平面的部件上重复运动和作业。然而,即使在频繁启停和高速运动状态下,这个末端执行器也只是正负0.02毫米的误差。

同时瑞松科技还是国内首批将机器人应用于搅拌摩擦焊的企业,打破欧美日企业的垄断。机器人搅拌摩擦焊将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与搅拌摩擦焊机头集成在一起,是名副其实的智能化高端装备,能更优秀地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船舶、电力电子、通用飞机等领域。

由于掌握核心技术,瑞松科技能够轻松跨越机器人在不同行业应用的技术壁垒。除了最为擅长的核心的领域汽车行业外,瑞松科技还深入到摩托车行业、电梯行业、IT通讯行业、造船行业、海洋工程行业等领域。

此外,瑞松科技还正在进行精密装配机器人本体及精密装配机器人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此研发项目的成功,将改变中国相关产业传统的制造方式,提高自动化、智能化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要在三大领域实现“国际化”

众所周知,过去五年,中国品牌把握住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借助于机器人大生产,通过产品品质的迅速提升,超越合资品牌,成为赢家的同时,还提升了中国品牌的传统形象。作为典型莫过于汽车,在中国汽车的崛起过程当中,中国机器人企业厥功至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师建华建议,中国品牌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到全球产业当中,全面提高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这对于和汽车制造业有密切关联的工业机器人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承担新的历史责任。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与运营管理分析报告》,截至2018年2月包括广州在内全国共有65个机器人产业园在建或已建成。但这只是第一步,更为艰巨的挑战还在后面。

分析认为,中国机器人企业要以过去20年的合作经验,加速创新;在未来5~7年内,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数量,扩大占领市场份额。当然,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中国机器人企业还要强调高质量的发展,并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孙志强没有因为瑞松科技是“未来独角兽”企业而沾沾自喜。他表示,“中国应该更多地做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工作,在机器人发展方向上要提早布局,机器人与智能结合,做系统性的集成优化,才是未来的方向。”他清晰认识到,随着制造业持续升级、高端化的纵深发展,中国机器人企业需要在技术积累、核心技术把握上进一步强化,才能将此前在机器人市场的本土化优势转化为领跑优势。孙志强在这次采访中,首次向外界展示了迈向人才、研发和销售“三个国际化”的雄心。其中,孙志强又将人才国际化放在了重要位置。

目前,瑞松科技的技术研发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30%左右。在原有稳定的骨干团队基础上,瑞松科技格外重视人才投入,聚焦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去们每年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还努力提升本土人才的水平,协同发展,最终让技术水平达到世界级。”孙志强表示。

记者观察

机器人产业加速“中国式创新”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今年4月,海南博鳌论坛传递出的中国开放最强音,昭示出中国改革不停歇、开放不止步的坚定信心与决心。智能制造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锋,工业自动化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前提。

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坚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也要学会从市场出发,注重学习与吸收,加速“中国式创新”。

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新时代,中国机器人企业要以系统集成为突破,从而带动关键零部件研发、机器人主体生产的自主研发水平。这就需要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开放与创新”的思辨之上拥有更大的格局,全新的“世界观”。瑞松科技的发展壮大,就是中国制造业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程中崛起的典范,中国机器人产业成为制造行业的“弄潮儿”,从合作合资,到自主研发,业界应该以开放心态看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