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海德官网
   
机器人智造 从“有”到“好用”
来源: | 作者:zhonghaide | 发布时间: 2018-05-29 | 1812 次浏览 | 分享到:

虽然,像《复仇者联盟》里钢铁侠这样的战斗机器人目前仍旧停留在科幻电影里。但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以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为主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各种领域。其中,工业机器人与工业大规模生产息息相关,能提高效率、削减生产成本、提升品质、降低能耗。

从2015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开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已进入高速的追赶期,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加速向高端产品、人工智能领域迈进。而广州瑞松科技自主研发“SCARA机器人”,视觉技术等高端智能升级带动其机器人系统集成开发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并在机器人产业的加速赛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全面提速

在国际上,每万名产业工人的工业机器人拥有量是评价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平均每万名产业工人的工业机器人拥有量为69台,中国每万名产业工人的工业机器人拥有量为49台。目前,中国机器人的推广和普及都正在加速,更需进一步提速。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超过147亿美元,亚洲成为最大的销售市场,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国家,几乎占据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三分之一。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每万名产业工人的工业机器人拥有量要达到80台,2025年则进一步提升到150台。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广州自然没有忽视这一轮工业机器人浪潮。到2020年,广州要形成年产10万台(套)工业机器人整机及智能装备的产能规模;广州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将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广州要成为全省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先行区。

“对瑞松科技来说,这是成为国际性企业的最好机会。至少在研发、销售和人才三大领域,瑞松科技要实现全球化。”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1995年算起,孙志强从事机器人业务已经超过20年,亲历了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构造制造业的厚度与广度

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也许大部分的光芒来自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和安川电机组成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然而,中国制造业要跃升到新高度,需要传祺、小米、华为、格力这样的明星企业;同时,也需要像瑞松科技这种在背后为明星企业做战略支撑的服务型企业。前者彰显中国制造业的高度和速度,后者则代表中国制造业的厚度与广度。

瑞松科技正是这样的机器人企业。从1995年开始代理松下机器人销售,从市场、贸易逐步发展到自主技术研发,成长为一家典型的贸工技企业。至今,瑞松科技已为制造业提供了各系列机器人近万台,承接千套以上机器人系统及焊接自动化生产线。在孙志强带领下,瑞松科技逐渐发展成一家业务涵盖机器人、智能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的高新技术公司,能为客户提供一整套柔性化、智能化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合作合资”是机器人企业成长之路

近两年,瑞松科技在专业领域逐渐声名鹊起,在2017年底更入选广州科创委颁布《未来独角兽企业入选榜单》,是仅有的两家人工智能企业之一。孙志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如果没有最初为松下代理机器人的业务,瑞松科技进入机器人领域的门槛和难度将会成倍增加。”从代理到合作,从合作、合资到掌握核心技术,这是瑞松科技的成长之路,也是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孙志强分享创业中遇到的几个“坎”,其中,2012年与合作十多年的搭档拆分可谓记忆深刻:“当时真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只有一个在机器人领域锤炼十余年的团队不离不弃。”“如果没有这个团队,估计就没有今天的瑞松科技。”孙志强口中的这个团队是在长达十余年的代理松下机器人业务中锤炼出来的,在系统集成领域积累丰富的经验,最终成为瑞松科技发轫的基石。

与此同时,瑞松科技于2013年成立智能技术研究院,专注于尖端机器人技术、软件、视觉等的研发和引进,以及实用应用系统的研发和推广。

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瑞松科技还持续进行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博世力士乐、广东省中乌研究院、德国工业联合集团(IBG)、奥地利CoLetrax GmbH、德国CENIT等企业展开不同形式的合作,并与日本松下、北斗、发那科等国际知名机器人品牌进行技术、人才及市场的战略合作。

“系统集成”打通上下游 让机器人更“好用”

对于机器人和机器人产业,普通人有不少的误区,容易将机器人本体等同于机器人产业。

“机器人是一个产业链,机器人本体最多只占整个产业链成本的30%。”孙志强介绍,“机器人产业链其余70%的成本,体现在系统集成开发、核心零部件研发、用户需求解析等多个领域”。在机器人本体生产上,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在系统集成开发上,中国企业已走在世界前列。

用通俗的话讲,工业机器人主体的生产和制造,只解决了“有”;而系统集成开发则解决了“用”。对于机器人,部分企业容易聚焦于“有”,而忽略了该如何“用”,更别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