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海德官网
   
工业互联网破解中小企业“疫情”之困
来源: | 作者:zhonghaide | 发布时间: 2020-02-20 | 2631 次浏览 | 分享到:
导语:本次疫情危机暴露出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生产模式、不足的供应链掌控力、欠佳的融资能力和匮乏的人才资源,这四大因素降低了制造业中小企业竞争力,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宏观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所造成的出口增幅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如此背景下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可谓雪上加霜。因此,如何让广大制造业中小企业尽快摆脱 “疫情”之困、步入发展正轨,是当前急需考虑的严肃问题。

本次疫情危机暴露出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生产模式、不足的供应链掌控力、欠佳的融资能力和匮乏的人才资源,这四大因素降低了制造业中小企业竞争力,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工业互联网是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以数据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化配置,对于破解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升级生产模式,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工业互联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生产模式升级,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数字化建模,以精准的数据分析替代笼统的经验判断,全面优化生产流程、制造工艺和生产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工人生产效率,有效降低研发、设计、材料、人力等运营成本,增加产品产量,扩大企业收入。如东方国信研发基于Cloudiip炼铁云的钢铁行业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国210座高炉,每年降低冶炼成本20亿元。

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打通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实现需求端与设计端、生产端的直接对接,利用信息技术对复杂的市场动态进行分析,开展市场机会预测和产品创新,打造市场青睐的创新产品。如海尔围绕个性化定制、产品质量优化等需求,研发基于COSMOPlat平台的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已赋能十余家互联工厂,创造生态价值100多亿。

强化供应链掌控力,提升抗风险能力

工业互联网通过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促进了供应链内信息数据的流通,增加了企业间连接的广度,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供应链精益管理提供了基础,助力中小企业拓展供应关系,强化了小企业供应链掌控力。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使供应链上相关企业数据互通,实现信息高水平共享,助力企业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统一管理。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根据获取市场信息,并根据下游企业需求、上游企业供给的变化制定生产经营策略,进行精准预测与整体优化,并据此采购生产资料、组织生产,提升资金利用率,实现对供应链的精益管理。如航天云网围绕供应链协同,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集采模式,节约采购成本5000万元/年,创造价值约7000万元/年。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企业数的增加,传统的供应链逐渐编织成一张 “供应网”,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搜寻更多的合作伙伴,获取更多的原材料来源和销售对象。当突发事件出现时,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寻找原供应链合作伙伴替代者,降低供应链断裂风险,保障供应链安全。如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吸纳近47万家企业用户,平台内企业间可以实现快速供需匹配,建立更多元的供应关系。

提升融资能力,扩大企业资金供给

工业互联网通过连接产业链上下游、汇集海量生产相关数据,使得利用更多维度、更广来源的数据精准刻画企业经营行为、评估企业资产状况变为可能,为金融市场针对中小企业开展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力依据。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借助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高可信的实时数据支持,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状况透明度,协助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意愿,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如树根互联产业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面向设备制造商、代理商或经销商、资金方及设备使用者提供在线融资撮合对接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完成融资。

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通过广泛连接组织机构、人、机、物,形成以数据驱动企业经营生产的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企业不仅生产数据,更依托数据开展生产,数据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和企业资产。通过对数据价值评估,中小企业可以以生产经营数据为抵押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这大大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使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数据更丰富、更完整,将进一步促进此类模式的推广。

共享智力资源,化解企业人才难题

工业互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将人才所具备的工业知识、管理知识、IT知识等智力资源提取形成工业机理模型,并封装为工业APP等软件产品,提供给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广大制造业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成功把智力资源与人才这一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分离,将企业对人才的聘用转变为对智力资源的直接使用,通过共享模式重新组织了智力资源对制造业赋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