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海德官网
   
行业热潮下的冷思考,机器人企业如何才能突破临界点上行?
来源: | 作者:中海德 | 发布时间: 2022-07-21 | 1945 次浏览 | 分享到: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落地层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制造工艺和串联生产工序的关键。恰逢国内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机器人产业将会不断丰富细分领域的应用场景。

优化劳动力配置需求和智能制造的双重机遇下,机器人市场成为了近年来最为热门的赛道,中国也正在孕育着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落地层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制造工艺和串联生产工序的关键。恰逢国内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机器人产业将会不断丰富细分领域的应用场景。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部署高度。

1、深耕十年,机器人行业的变迁

10年前,机器人并不火,也还是一个小众的行业。

彼时中国机器人公司并不多,绝大部分是由产业出发,依据固有的工业产业背景进入机器人领域。伴随着优化劳动力配置需求的增加以及智能制造2025相关政策的提出,2014年-2015年机器人行业迎来第一次高潮。

起初,大家认为机器人没有大规模使用是因为成本,于是开始尝试国产替代,通过集中团购等模式降低核心零部件采购成本,进而降低本体成本。但是很快,行业里又发现这样穿的模式行不通,一方面零部件无法快速跟上,另一方面国产成本虽然更低,但销量仍不够大。

于是,行业开始关注应用场景落地。

到了2017年,大量的创业公司进入机器人领域,投资人也开始活跃。

但是,优化劳动力配置刚提出的时候,对于很多制造业的老板而言,机器人的需求并不刚需,大家也没想好机器人到底能够帮助做什么事情。

2018年至2019年,机器人赛道进入低潮。

一方面投资人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机器人市场也不旺盛,整个行业衰退、收缩得比较厉害。

但是疫情为机器人行业带来了第二个高潮。

疫情之下,制造业的不确定性、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作业人口的变少以及人工成本的增高,使得传统用工方式引发了不确定性和损耗。

在经过五六年的发展,大家逐渐对轻量领域的国产机器人建立了信心。疫情激发了机器人消费需求,将机器人从增值性投资变成必须性消费。

2020年开始,中国国产机器人的黄金10年到来了。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当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口的老龄化和就业人口逐渐转向服务业已成为必然趋势。

伴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并形成规模效应,机器人公司整体的制造成本在稳步降低,国产机器人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优势逐渐凸显。成本和效率成为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的一大优势。

2、我国机器人在全球发展情况如何

一句话,“大市场,弱产品”。所谓“大市场”,是指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根据国际机器人技术联合会IFR2021年底统计,世界各国和地区,每1万名工人使用126台机器人,比2015年提升了两倍。中国的情况要大大高过这数值。中国机器人密度,2020年为246台每万工人,几乎是2015年的49台每万名工人的5倍。

IFR主席Milton Guerry表示,机器人密度是跟踪全球制造业自动化采用程度的晴雨表。从数据上来看,中国乃至亚洲制造业发展蓄势待发。

然而,乐观背后却藏着隐忧。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消息,据《近十年机器人行业融资分析报告》统计,我国机器人产业从2011年起至今,累计融资事件2661件,总融资金额超1385亿元。从2016年,融资达到最高峰519起后,热度逐渐减退,2020年下降至242起。并且分轮次来看,我国机器人行业融资目前仍主要聚集于A轮及其相关(Pre-A轮/A轮/A+轮)阶段。

3、资本市场为何减少对国产机器人的关注

资本市场对国产机器人关注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实力较弱。“弱产品”造成了我国市场份额多被为日本企业占据,反映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的尴尬现实。

打个比方,机器人产业链可分成上中下3个层次: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机和控制系统,这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即机器人的“身体”;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商,依赖上游和中游的核心设备做集成品。

虽然国产品牌占领了一定市场份额,但有一点无法否认,由于机器人产业属于高技术壁垒产业,行业门槛高,因此大部分国内企业不得不选择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中下游发展。

反过来看,以发那科、ABB、安川电机为代表的日本品牌,占领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56%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以提前入局的先发优势和领先的科研水平,占据着利润较高的高端市场,持续享受着我国“大市场”快速发展的行业红利。

不仅如此,工业机器人产业全球重要专利申请人中也不见中国本土企业的身影。

据了解,日本的安川电机公司和发那科公司分别以5823项4512项专利申请位居全球前两位,ABB有2231项、三星2016项、日立1907项。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工业机器人目前技术积累薄弱,产能相对偏中低端。对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而言,还需在技术和产品上优化升级。若想要进军产业上游,那必须从本质上获得突破,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