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科院胡勇胜《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及经济性分析》数据,钠电池量产后的度电成本约为0.3元,分别较铅蓄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以及三元锂电池低52.2%、32.4%、54.3%。从成本这一角度来看,如果锂电池上游材料价格短时间难以下降的情况下,钠离子电池的快速落地或许也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池厂商成本焦虑。
此外,从资源分布的角度看,钠资源在地球上的资源量是锂的400多倍,且钠资源在全球的分布较为均匀,而锂资源超过80%集中分布在美洲和澳洲地区。因此钠资源的价格远远低于锂资源,仅为后者价格的1.33%,这意味着,钠资源相比更容易市场化。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发展钠离子电池,不仅有助于缓解中国锂资源80%依赖进口的窘境,维护供应链安全,同时也将延缓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上涨带来的价格提升,从而降低成本压力”。
2指标各有优势,是互补而非替代
回归电池本身,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一直是体现电池整体性能最核心的指标,也是各个电池厂商竞争力所在。钠离子电池也不例外,对比来看,在能量密度方面,钠离子电池的电芯能量密度为100-160Wh/kg。而相比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上面仍有较大差距,当前,锂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为120-200Wh/kg,三元锂电池的电芯单体能量密度更是能达到200-350Wh/kg。而且,在循环寿命方面,钠电池能够达到1000-3000次左右,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则在3000次以上。
单体电芯
在电池安全方面,由于钠离子电池的内阻比锂电池高,所以其在短路的情况下瞬时发热量少,温升较低,热失控温度高于锂电池,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锂电池在低温下充电会析锂,而钠电池却不会发生析出,故钠离子电池拥有更宽的工作温度范围。钠离子电池可以在-40℃到80℃的温度区间正常工作,-20℃的环境下容量保持率接近90%,高低温性能优于锂离子电池。
此外,在快充能力方面,钠离子电池80%电量的充电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目前量产的主流电池中,三元锂电池在直流快充的加持下,将电量从20%充至80%通常需要30分钟的时间,磷酸铁锂则需要45分钟左右。
显然,对于新能源汽车等对于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要求较高的领域来说,能量密度较低的缺陷是钠离子电池成为动力电池的主要短板所在。能量密度限制也决定了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之间难以形成严格意义上的颠覆性替代。不过,钠离子电池技术在通信基站、低速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力储能、太阳能路灯等对能量密度需求相对不高的领域,或将会是锂电池技术路线很好的补充。
特别是在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性能与储能系统标准的要求有更高的适配性。
通常,大型储能系统对用于储能的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对安全性及经济性要求更高,因此,储能系统或将成为钠电池落地应用的重要场景。而且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使其在储能应用场景中具有更强的经济性。此外,由于钠离子电池本身具有的宽温区特性,使得以钠离子电池为基础构建的储能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条件,有效提高分布式电源渗透率,提升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就储能市场而言,政策支持叠加需求爆发,正在快速带动下游对储能用电池的需求量。GGII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12.7GW,是2021年全年(3.4GW)的3.7倍;储能锂电池出货量44.5GWh,整体规模已超过2021年全年水平,而锂离子电池占据新型储能市场份额已经超过90%。
但是对于电池厂商而言,锂离子电池的高成本同样给其储能业务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以宁德时代为例,2021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毛利率为36.6%,而到了2022年,公司储能业务板块毛利率骤降至6.43%,同比下滑近30个百分点。如果以经济性较高的钠离子电池实现对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替代应用,其毛利状况或许能够得到很好的边际修复。中信证券研报预计,到2025年钠电池在储能、电动两轮车以及低速电动车三大应用领域潜在总需求达190GWh。
3多方争相布局,但成本优势尚待实现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超过60家锂电产业链企业布局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领域,持续推动者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加速。
去年7月,宁德时代就发布了其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据其在发布会中介绍,在电池的关键性能指标上,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在-20℃低温环境中,也拥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系统集成效率可达80%以上。同时,宁德时代表示,第二代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将突破200Wh/kg。
根据公告信息统计,除宁德时代计划2023年实现钠离子的产业化外,传艺科技也表示即将进行中试线投产,预计一期2GWh的钠离子电池项目将于2023年投建;华阳股份和中科海纳计划建立电池PACK厂,2023年扩产至10GWh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线;容百科技规划在2023年实现钠电池正极材料每个月千吨级出货;振华新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预计在2022年第四季度进入小批量试用阶段;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钠已商业化量产,钠电池的量产仍在实验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