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工业机器人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外资企业受疫情影响,综合竞争力降低,国产机器人厂商迅速抢占外资原有市场。从竞争格局来看,疫情显著加速国产替代。
2021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实现快速增长。供给端来看,工业机器人产量36.6万套,同比+44.9%;需求端方面,据MIRDATA统计,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5.6万台,同比+49.5%。2021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在国内的出货量市占率达32.8%。
2022年以来工业机器人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外资企业受疫情影响,综合竞争力降低,国产机器人厂商迅速抢占外资原有市场。从竞争格局来看,疫情显著加速国产替代。
1、国产机器人竞争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通道。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约在839亿元,2016-2023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8.3%,连续多年稳坐世界最大机器人消费国地位。根据相关规划,“十四五”期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有望超过20%。
特别是在紧密关联到制造业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领域,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同比增长54.4%。自2016年国家统计局开始统计工业机器人产量以来,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一直呈现正增长趋势。另一方面,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5.6万台,同比增长48.8%。
虽然产业规模早已是世界第一,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某种程度上来说依旧处于“大而不强”的境地。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且产品更为成熟,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晚于发达国家,因此国内企业较晚渗透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这让国外厂商依旧占据着中国工业机器人上游零部件的主要市场份额。不过,近两年来,国内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迅速增长,技术水平开始赶超国外厂商水平。
根据业内人士介绍,工业机器人主要包括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减速机三大部件,国内机器人厂家目前已经在伺服系统和机器本体上实现了自主化,在减速机的研发生产方面成长也很快,但以芯片为主的一些高端机型的控制元器件国产水平仍有待提高。随着国产工业机器人性能提升和品牌知名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客户正在选择国产品牌。新兴行业以及传统行业数智转型,为国产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市场。
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数量在急剧增长。据天眼查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1.4万家。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调研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年销量有望破万台。
业内人士认为,进入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形成新格局,最大的特征就是国产厂商从体量上进一步缩小与外资厂商的差距,在更多细分市场拥有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2、减速器国产替代加速
据亿欧智库《2022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三大核心零部件(减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系统)的成本占工业机器人总体成本的 60%,其中减速器成本占比最高,达 30%,其次是伺服系统(20%)和控制器(10%)。
实际上,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考虑降本,而工业机器人领域成本最高的减速器,则成了攻克的关键。
业内人士对记者介绍,市面上加速器包括 RV 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两款主流减速器,前者主要应用于 20KG 以上的机器人关节,后者则在 20KG 以内的机器人关节。" 比如轻负载机器人采用谐波减速器。"
上述业内人士近一步表示,谐波减速器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正在加速进行。国内工业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约 30%,2025 年国产化率有望提升至 40%。
从全球精密减速器市场来看,日系品牌哈默纳科(Harmnic Drive System Inc.)和纳博特斯克(Nabtesco)垄断了近 75% 的市场份额。
在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领域,哈默纳科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 80%,在 RV 减速器领域,目前大部分市场份额仍然被纳博特斯克占据,RV 减速器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中大力德 ( 002896.SZ ) 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生产的减速器与国外产品在性能上差距不大,国产替代有加速的趋势,目前下游需求旺盛,并增加了很多新的应用场景,公司近几年一直在扩产,并计划将来进一步扩产。
华福证券表示,借鉴日本工业机器人崛起之路,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崛起的前提。
目前来看,谐波减速器已实现技术突破,可实现进口替代,但 RV 减速器由于传动精度、扭转刚度、稳定性等性能问题,仍然依赖进口。
3、工业机器人市场驶入“快车道”
伴随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各方面的全面提升,其市场规模也取得了飞速成长。特别是随着上半年来国内工业经济的持续复苏和新兴产业所带来的增量需求,对工业机器人迎来持续强劲需求。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PMI回升至50.2%,在连续三个月收缩后重返扩张区间。从行业情况看,汽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4.0%,恢复快于制造业总体。